​打破海洋新材料垄断!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2023-09-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加快实施国家海洋战略,大力推进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是国家的重大需求。而材料科学是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的基础,没有高性能材料作为物质保证,海洋科技的发展和产业化将受到很大制约。

海洋新材料 现代海洋产业的物质基础与保障

海洋新材料是指用于高湿、高盐、高压环境下海洋开发的各类特殊材料,是海军装备、船舶运输、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渔业生产、海洋环境等领域装备设施的物质基础。随着海洋开发新时代的来临,海洋资源开发、海上船舶运输、港口建设以及海防建设等需要使用大量的新型材料,部分传统材料表面经过新型材料防护在船舶和海洋工程中普遍使用。

目前,海洋新材料的产品包括海洋用钢、海洋用有色金属、防护材料、混凝土、复合材料与功能材料等。 海洋新材料是技术与装备创新的物质基础与保障。加强海洋新材料的研究,有利于海洋的探索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防建设,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打造完整产业链 品种全角色重

海洋新材料与海洋产业的关联体现在海工装备产业链,其主要包括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涂料、发电、海上钻井平台、海洋污染治理等行业。

图表:海洋新材料行业产业链

一直以来,在军事领域特别是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应用研究的发展,国内外对其在海军舰艇上的应用越来越重视。碳纤维复合材料减重明显,有着优良的力学性能,并且耐酸、碱、海水侵蚀,水生物也难以附生在表面;还具备着优良的声、磁、电性能,容易维护,维护费用远低于钢制舰艇。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本随着研发技术的提高在不断降低,未来碳纤维在军事领域发挥的作用将无法取代。



而另一种海洋新材料高吸油树脂在清除油类污染,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油污排放日益增加,油品泄漏的机率越来越大。特别是海上航运造成的大规模泄漏事故。随着我国经济尤其是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港口的石油吞吐量正以每年10万吨的速度增长,发生油泄漏事故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发新型油水选择性高、保油性好的吸油材料引起了世界各国重视,独特的高吸油树脂应运而生。



高吸油树脂是一种兼有吸附和吸收作用的自溶胀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吸油倍率高、可吸油品多、油水选择性高、压力下保油性好而且吸油前体积小的众多优点,不但可以替代传统材料用于废油处理,而且适于海洋中漏油的处理,回收水面浮油。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高效环保用吸油材料的需求量必将迅速增长,因此系统开发新型高吸油树脂具有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市场规模大 国内优质厂商前景可期

随着海洋新材料市场的快速增长,我国从事海洋新材料生产与研究的企业数量也在逐渐扩大,2019年我国有超过4000家企业开展了海洋新材料相关业务。另一方面,行业整合也在稳步推进,行业并购与投资行为渐增。

中国海洋新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海洋新材料行业市场规模6620.58亿元,2019年我国海洋新材料市场规超过8500亿,达到8601亿元,近5年整体市场增长率超过10%。

2021年中国海洋新材料行业市场规模9968.84亿元,同比增长11.89%。2017-2021年中国海洋新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如下:

图表:2017-2021年中国海洋新材料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智研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蓝海经济的大战略推动下,未来5年国内对于海洋新材料的需求将以每年17%左右的速度增长。同时,随着研发投入的增长及对技术开发的重视,在国内海洋新材料技术进步的驱使下,未来国内海洋新材料对于进口产品的依赖将逐步下降,在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条件下,国内产能将逐步替代中低端新材料的供应市场,甚至部分高端海洋新材料市场也有望实现初步的自给。

多重利好驱动 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下游领域拉动市场需求,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

海洋环境是一种严酷复杂的腐蚀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海水本身是一种强的腐蚀介质,同时波、浪、潮、流又对金属构件产生低频往复应力和冲击,加上海洋微生物、附着生物及它们的代谢产物等都对海洋装备的腐蚀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加速作用。目前我国每年腐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到8000多亿元人民币。因此,海洋重大工程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都必须考虑海洋环境的腐蚀问题,海洋防腐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尤为重要。



近年来,在全球化发展大趋势下,国际货物运输频繁,而在多种运输方式中,据调查,海洋运输在国际货物运输中应用最为广泛, 目前,海上运输占国际货运总量的80%以上。海洋腐蚀却让海上唯一运输工具——船舶的寿命急剧缩短。所以开发高可靠性、长寿命、耐腐蚀的海洋新材料对保证海洋工程设施安全持久运行意义重大。

另外,今年是实现2027建军百年目标的既往开来之年,是我国军工行业全面迎来黄金时代的关键之年。根据权威数据预测,未来五年海军装备释放市场规模约为1万亿左右,预计未来五年海军装备领域多功能复合材料市场空间能够达到1000亿左右。

其他下游领域如海上交通、海底隧道、海洋平台、海上光伏/风力发电等工程建设方兴未艾,海洋新材料需求随之释放。未来下游应用领域的高速发展,将为海洋新材料行业带来广阔市场需求空间。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驱动行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先后制定了多项有关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规划,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向好。

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是未来一段时期引领我国制造业转型提升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将海工装备列为十大重点推动的领域之一。海洋新材料产业是提升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领域和重要支撑之一。2021年12月,国务院批复海洋“十四五”规划,各省市海洋工程装备相关政策如下:

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海洋工程装备行业政策

天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重点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链,推动形成海洋装备四大产业集群,建成国内海洋装备制造领航区。

上海:优化船舶海工装备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大型邮轮、LNC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高端客滚船、全自动化码头作业装备、海上油气开采加工平台、海洋牧场装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将长兴岛打造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辽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建设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引领辽宁沿海经济带加快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现代海洋渔业,壮大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等优势产业。

山东: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推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核心设备自主化,打造世界领先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支持"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设,在透明海洋、蓝色生命等领域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

江苏: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等50条产业链,推动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等30条优势产业链。

浙江:依托一批科创大走廊,打造环杭州湾海洋科创核心环。加快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深化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2.0版建设。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实施智慧海洋“1355”行动,加快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省级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推进海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福建:培育壮大海洋高新产业,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料技、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保、海洋信息服务等产业。建设一批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研发生产基地,打造"蓝色药库"。构筑海洋科技创新高地,支持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岛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

广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发展高地,重点发展海洋油气、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等产业集群,培育天然气水台物等海洋新兴产业,推进海洋交通运输、船舶制造、临海石化钢铁等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广西: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加强海陆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整合,吸引临港优势产业向沿海延伸布局,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向海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海南:集聚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企业、资本等海洋发展要素,不断提升保护开发能力,加快建设特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35%以上。

北京:填补大型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等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空白,打造国家级海洋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湖北:提升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能级。

黑龙江:提高船舶和海洋装备等产业发展能级,打造全国领先的重型装备、数控机床、机器人、海洋工程、航空装备、航天材料及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要求,加强新材料的研发是作为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项目,有利于国家海洋整体战略的规划和发展。加快加强海洋新材料的科学技术创新,为实现“坚持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的大目标提供物质基础和关键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疆直资本